“感性的升华叫做—爱”!——尼采
——题记
女人是感性的动物,所以很容易跟着感觉走,走着走着就迷失了归途,走入误区。我试着探讨一下在女人身上的几大误区。
1.将性和爱混为一谈。女人们一般认为有了爱和性是一个东西,甚至认为先有了爱才有了性。这便是一个倒果为因的大谬误。“感性的升华叫做:爱。”尼采作为一个伟大的哲人和诗人,这句话可能是站在男人的立场上思考,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对本质问题的思考:男女之爱,先是有了感性的认识,感性上有了好感,然后才逐渐升华到爱,这是一个一般的过程。
人的人格都是由“本我”“自我”“超我”组成的。弗洛伊德对“本我”的定义是: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,是人格形成的基础。肉体是本我的力量源泉,本我遵从快乐原则,寻求满足追求的是本能的心里能量的及时释放和发泄。一对男女不相识到见面,都会有一个第一印象,如果这个第一印象连“本我”的原始欲望都不能激发,则一定没有继续交往的动力,因为“本我”遵从快乐的原则——即潜意识里提示自己:他(她)不能给我带来快乐。“一见钟情”就是这样:见面的第一眼会相互提示对方:他(她)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(你不一定这么想,但潜意识里会这么做。想与不想的问题是“本我”和“超我”的问题)!所以性是本源,爱是升华,没有了本源一切也都成了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了。
男人们一般不会将性和爱混为一谈,男人们往往将性和爱分开来看。在男人眼里,夫妻之间是爱,但更是道义和责任,这也就是市面上流淌的传说:外面彩旗飘飘,家中红旗不倒!男人们将爱升华为道义和责任,将性分化成索取快乐的源泉,体现的是肉体的力量。
外国女人由于没有中国千年封建道德礼教,确切的说是没有出现“董仲舒”式的人物,所以对性和爱的问题还是分的开的。记得小的时候看带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(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,经常放这样的电影),一个情节就是:一个女人独自驾车行驶在荒郊野外的大路上,车子抛锚了,女人束手无策;一个男人后来驾车经过这里,下车帮助女人把车修好,然后两人一起上路。因为天色已晚,所以就在一个小旅馆住下了,当然两人是同居一房。我永远忘不了女主角那句台词:“我可以和你zuo爱,但是我不会爱你”!因为他们明白:性是快乐的源泉,而爱是情感的升华。在一起可以索取快乐,但是不一定会情感升华。
2.将性作为奖赏。女人们往往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将性作为奖赏,奖赏给某个男人。下面是一段歌词:
这儿的空间
没什么新鲜
就像我对你的爱情里
没什么秘密
我看着你
曾经看不到底
谁知道进进出出才明白
是无边的的空虚
就像这儿的空间里
这段歌词出自崔健《这儿的空间》,据赵建伟《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》载:是因为一次经历而写的这个歌,一个痴迷的女歌迷去见了他,然后就发生了一些——“进进出出”的故事,所以就有了这首歌。
女人即是这样,由初期感性的认识而上升为崇拜,因为崇拜而将性奉献给某个男人而作为奖励。认为只有这样奖励才能体现我的崇拜。虽然你不这样想,但是还是“本我”中需求快乐的因素起了作用。
女人用性作为奖励来拴住一个男人这个想法对否?当然是错的。特别是一些处于“热恋”中的男女,特别是对于具有点“传统道德因素影响”的女人来说是这样。女性的器官不是你的“独家秘籍”,世界上和你具有同样“器官”的人太多了,若想用性奖励来拴住某个男人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为你可以用性作为奖励,而你的同类同样可以用性作为奖励。这样做的结果往往“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”,失却以后心里的巨大落差造成无比的痛苦。
作为正确的想法应该是:我是为了索取快乐。和某个男人做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快乐的动机起作用,而不是你的“自我”所想象的那样。
3.性是粗俗下流的东西。女人的第三个误区就是把性看作粗俗下流的东西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?弗洛伊德给“自我”的定义是:是意识的结构部分,自我遵从现实原则。自我既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按客观要求行事。代表的是理性。力图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。就是因为女人受传统的影响比男人大的多,是“力图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”。人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“自我”状态的。即使一对“一见钟情”的男女在大街上见面也不会就地“做”起“爱”来。是因为有“自我”的心理能量对“本我”的控制和压抑。但是如果将这样一对人单独放到一个没人的房间里,对“本我”的控制和压抑就会立即解除,也就会立即进入“本我”状态。
“原生态”或是“与生俱来”的本能无所谓好和坏,也无所谓高雅和下流。“性”是“心”和“生”组成,也就是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,是你自己本身心里就生出来的东西。吃饭和呼吸的本能没有人说是下流,但是却唯独把“性”看作是下流粗俗的,这公平吗?
所以女人认为的所谓粗俗和下流,只不过是被“世俗道德教化影响了的自我压抑本我”的结果,并不是真的粗俗和下流。
评论